中國期刊業進入新常態
新常態是目前我國經濟形勢的顯著特征,許多行業的發展都呈現出了新常態,這其中也包括中國期刊業。
石峰認為,中國期刊業發展所呈現出的新常態具有6個主要特征: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作為平面媒體的期刊總印刷量已經達到頂峰,今后一個時期可能會持續下滑;期刊業今后的發展潛力不再是刊號資源,而是調整結構;提高質量成了期刊業當前最緊迫的根本性問題;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將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期刊業發展的方向;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成為中國期刊業的發展戰略;深化體制改革使期刊出版單位真正成為市場主體,成為當前期刊業走出困境的一個關鍵。
新常態下的2015年也是中文期刊誕生200周年。在200年發展歷程中,期刊作為一支活躍的媒體力量,在啟迪民眾思想、推動政治進步、促進社會變革以及服務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石峰介紹說,中國期刊協會計劃在中文期刊誕生200周年之際組織編撰出版《中國期刊史》,并擬在該書出版時召開紀念座談會,回顧總結中文期刊200年發展史中的普遍規律性,以在當前情況下,鼓勵中國期刊人更有信心地去拓展期刊事業。同時,期刊協會將開展中國期刊事業終身榮譽者推薦活動,以期鼓舞士氣,促進我國期刊事業和產業的發展。
25億冊左右是相對穩定期
總印數一般被看作期刊發展的重要標志。在石峰看來,中國期刊業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進入總印數下滑的新常態。他援引相關數據分析指出,1978年,中國期刊業的總印數為兩億冊,此后8年間達到25.6億冊,但之后20多年間總印數起起伏伏,始終沒有突破30億冊。從2005年開始,中國期刊總印數從27.59億冊持續8年增長,至2012年達到33.48億冊。石峰認為,33.48億冊對中國期刊業而言可能是一個峰值。2013年,中國期刊總印數下滑到32.72億冊,2014年的最終統計數據目前還沒有看到,但繼續下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閱讀取向的改變已然不可逆轉。對于總印數下滑的趨勢,期刊界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但同時,石峰認為,期刊不會很快消亡,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紙質期刊與電子讀物各有生存的理由和存在的空間。從紙質期刊本身來看,總印數在未來也會下滑到一個合理區間,降至25億冊左右可能會是一個相對穩定期。石峰說:“這是基于我國目前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水平,以及文化強國發展戰略的基本閱讀需求所作出的判斷?!?/P>
目前,調整結構成為很多刊社生死攸關的問題,整體來看,期刊受眾逐步趨向高端閱讀,市場潛力也在高端閱讀。為此,提高期刊質量如今更顯緊迫。一個時期內,期刊界曾對工作的著力點有些迷失,有渠道為王說,有網絡為王說,有觀念轉移說,但很多人卻忘記了期刊是內容產品,期刊業是內容產業,內容好渠道才有價值,內容好轉移到網絡才有基礎。在石峰看來,轉變觀念不能把做內容變到次要地位。目前市場上一般化的刊物很多,真正有價值的閱讀內容卻減少了。因此,對期刊人來說,提高期刊質量、創新表達形式、增進內容生產效率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和緊迫。
重構管理體制走出困境
站在協會角度觀察期刊業發展,石峰認為,加大改革力度,重構管理體制是期刊業走出當前困境的唯一選擇。未來發展中,期刊業調整結構、構建市場主體、兼并重組、媒體融合甚至于激發從業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共同的障礙都指向管理體制的問題。石峰認為,期刊出版單位雖然大部分進行了轉企改制,但法人治理結構還不完善,市場主體地位還沒有真正確立,期刊業經營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有待變革、創新。
石峰提出,從協會角度來看,期刊業要堅持3個有利于,即要有利于加強黨管媒體,有利于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有利于調動期刊從業者積極性。在這一前提下,首先實現一個轉變,也就是轉變管理觀念,真正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思想,管理的目標要立足于發展,管理的要求要立足于基層,管理的措施要立足于實際。
其次,期刊業需要在3個方面深化改革,也就是深化管理方式改革,實現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科學管理,做到管理決策科學、依據公開、行政處罰透明;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實現區別對待,適當放寬、簡化手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即期刊出版單位轉企改制以后,分配方式要逐步去行政化,建立符合期刊業特點、有利于調動員工積極性的分配制度,充分發揮分配制度的激勵和調節功能。
目前,中國期刊業處于一個困難時期,石峰希望國家能夠在政策上給予期刊更多的投入和扶持,希望行政管理部門能夠針對期刊業改革、融合、版權等出臺相關的指導意見和發展規劃。期刊協會也希望能夠在這些方面配合行政管理部門開展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