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編輯的轉型發展——寫在非時政報刊體制改革路上
http://www.editorhome.cn/reading/14660/d2b96a95-ad7b-4af1-b33a-8172161257f3.aspx
作者:陳曉峰
從事編輯行業已經有4年多了,近幾年來我常出去參加編輯相關的會議,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從事咱們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女性比例比較大,年齡結構也偏大,大多數都處在高校或者事業單位的體制之下,不是特別受到重視但日子過的也還算安穩。版面費還是很多編輯部支持期刊正常運營的主要收入途徑。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之下,科技期刊的編輯們創新動力十分不足,主編上層關心的是期刊的影響因子,通過不斷加強提高編校質量以此打造所謂的精品期刊。在這樣一個目標驅使下,很多期刊編輯工作的重點和重心也就是埋頭編好自己的稿子,稿子看得好不好這也往往也跟自己的績效收入掛鉤,所以科技期刊編輯這個工作收入雖不高,但很穩定,這也是前面說的女性占咱們這個群體的大多數主要原因。
在這種追求所謂精品期刊的道路上,能操作的就是不斷地提高稿件的編校質量,卻往往忽視了編輯策劃以及工作的創新。只是在給作者做嫁衣,而且這個嫁衣做好了,發表了,也是被動的通過數據庫被檢索引用。當然學科領域最好的期刊由于發的文章數量少,可以利用其影響力形成馬太效益,只要沒有什么大變化,它的位置始終會在那里。那些學科中游的期刊,由于背靠的單位環境不同,境遇也不大一樣。但要說我們科技期刊行業里很有影響力也很有經濟實力的,真的是屈指可數。整個行業很多期刊也只是滿足作者評職稱、畢業的需要而發表論文。這也是對我們國家科技期刊數量上很多質量上不高的總體評價,好的稿件作者往往愿意投到國際上的英文期刊上,有更廣闊的影響力,獲得的各方面收益也會更大。從大的環境來講是體制機制的約束。
所以深深地感受到,科技期刊編輯真的需要從死編稿子的圈子里解脫出來,不是只有把編輯質量提高才能提高影響因子,學術的影響需要編輯更多地發揮傳播這個功能。我們科技期刊編輯要從埋頭編稿子這種模式進行轉型。沒錯,我們是要提高文章的影響因子,但我們更要懂得現在可能看我們期刊文章的讀者們的習慣與需求。現在的讀者,絕對大部分獲取學術文章資料的來源一是數據庫,二是網絡搜索,還有些是訂閱一些rss源(這跟讀者計算機操作水平有關)。應該來講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輔助學術研究已成為學術研究者們必備的工具,而我們作為科技期刊的編輯,事實上對于滿足我們學者需求,提前為他們做這樣一些篩選整理工作的都比較少,至于能經常和讀者作者進行聯系,制作一些專業領域的電子資料發送電子郵件這些就更難,因為科技期刊編輯網絡化能力有限,即使有這個心也很難完成。換句話說,編輯們缺少這方面的培訓,同時也需要編輯有這個意愿主動去學習(這點比有此類的培訓更重要,目前看很多編輯似乎沒有這樣動力),另外沒有好的可以定制化的工具可以使用。
從今年開始非時政報刊改革從形式上真刀真槍的開始了,我們湖北省就冒了個先頭。最近看新聞出版總署7月份開的會,下半年第二批改革也要開始動了。對于這樣的改革,最終效果是不是就只是換了個馬甲,還是有實際的變化現在還都不好說,但把目前經營手段單一的科技期刊推向市場改革,無形之中確實有不少壓力。除了版面費外要挖掘出更多的收入來源,發揮科技傳媒平臺的作用,但這一切咱們準備好了嗎?我看很有難度,主要是科技期刊今后走向市場的盈利模式還不夠明晰,編輯們目前工作都是編稿子,策劃和經營類編輯實在太少,對于市場這個大環境很難支撐的起來。
因此,對于科技期刊編輯而言,我們的工作需要面臨轉型。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編輯,除了在前期打好出版基本功外,更需要懂策劃、懂技術、懂經營,期刊不僅僅是期刊,它應該作為的是一個科技傳媒的平臺存在,打造屬于期刊所在領域的學術圈,讓在這個圈子內的專家、學者都離不開這個平臺。此時,載體就不僅僅是期刊版面了,它應該應該是基于網絡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建立各方聯系,打造立體化的經營模式。而這種愿景的實現,確實是在原來以編輯部為單位的體制形式下是難以完成的,需要多種期刊集合成共同體來完成,期刊改革能達到最好的目標也在于此。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挺支持改革的,通過改革整合出一些科技期刊集團出來,通過集團化設置專業的部門,成為專業專攻的職業出版團隊,存在文字、策劃、經營、技術等不同種類的編輯,一旦任何某一個方面有創新突破,整個集團內部所有的期刊都會立刻受惠。就如同企業版殺毒軟件一樣,只要服務器端的病毒庫更新,客戶端都自動更新,不用操心,一切交給云端。
當然,你不能對改革抱有太美好的想象,畢竟即使是成立期刊集團都不是嘴上說說成立馬上就成立的,這里面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回到咱們科技編輯的轉型,現階段編輯需要主動推送好的文章,挖掘學者資源,策劃好的選題,甚至是更深層次去針對數據庫搜索排名情況對稿件進行處理優化,通過不同的渠道讓我們所編輯的文章能夠被需要的人看到及引用。這一切如要很好地實現,編輯必須充分利用好工具,幫助我們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我們很多工作依靠的是如采編系統的技術服務商幫助我們完成信息化工作,完成的只是表層的信息化,人的數字化遠沒有實現,所以始終處于被動的境地。
如果目前我們編輯忙的只能編稿子,其實是很悲哀的。編輯可以利用的工具較少,信息化能力較弱,導致處理稿件的效率不高。就如我們經常使用的word,大家天天在用,但真正用的好的有多少,懂得利用word進行定制化開發的更少。其實通過vba開發一些定制化的功能,和數據庫和搜索引擎鏈接,甚至今后跟自己期刊數據庫進行鏈接,就會產生十分有用的功能。這方面東南大學的毛善鋒老師應該是咱們科技期刊界在這方面的先行者,技術方面如果是我們期刊編輯自己去研究,會比技術服務商提供給我們的工具更好且更有針對性。
總而言之,我認為科技期刊編輯轉型最重要的是意識的轉型,主動去擁抱新思想、新技術,把新技術能夠引進消化吸收,更好地為期刊及受眾群體服務,尋求并產生新的價值,這個過程任重而道遠,中青年編輯必將是其中的主力軍。
來源:新浪博客—編輯陳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