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評價最要緊的是實事求是。我們如今在媒體上經常看到大學或研究所召開發布推介會的消息,這種會都是為了宣傳本單位人員的“高水平”成果及其論文在某某著名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但這個“高水平”,因單位和其所在地區的不同而不同,且有差異極大的不同解讀。某些解讀,可能是為了樹立本單位的形象(無處不在的GDP政績觀的一種特殊變種?),可能是為了在下一步的科研資源爭奪戰中搶占先機。在國外也有類似情況,而在我們這里實在太多,有些濫了
“第一作者”和“責任作者”
前幾天有朋友打電話問我:“四川農業大學一個副教授連跳三級,一下子晉升為二級教授,你怎么看?”同時發來一個鏈接。打開一看,是一篇題為“四川80
這篇論文共有50名共同作者,分屬4個國家、12個不同單位。李
通常研究團隊發表論文,實際做實驗的是第一作者;而導師或研究思想的提供者、實驗總體策略的設計人為責任作者,大多數情況下排名在最后,責任作者對整篇論文的內容全面負責。按科學界的常識來理解,李明洲不是本項研究的思路提供者,也不是本項研究工作的負責人。論文首頁腳注中也特別注明“李學偉和李瑞強設計了研究,指導了實驗,并在李明洲和吳紅龍協助下撰寫了本論文”。
《自然通訊》《自然》
有的媒體大肆渲染說,這篇論文的重要性在于發表在《自然》雜志的子刊物《自然通訊》上。其實《自然》集團下屬的子刊物《自然》,就像上海灘著名的杏花樓集團如果新開一家小吃店,肯定不能等同于福州路上的杏花樓本店。
在國際上,科學引文(SCI)影響因子(IF)普遍被作為一個重要指標用來衡量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它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創始人尤金·加菲得在1960年代創立,其后為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重大革新。一種期刊某一年份的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是以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前兩年總被引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前兩年總發文量)。2010年《自然》的IF是36.101,因此被視作“頂尖”的學術刊物。《自然通訊》2010年4月才創刊,到現在還沒有統計出IF來,估計也就在中檔區域,大約5-6吧跟《自然》差遠了。而且,《自然通訊》發文章的密度比較大,到2012年5月號,兩年間先后累計已發表843篇論文,分母值夠大,以后計算IF會受影響。
中國科學院下屬的不少研究所,特別是從事基礎研究的所,年終業績考核除了看本年度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總數和總的IF數值,還單獨統計IF在10以上的論文的數量這表示,IF10是一個重要的評價門檻。
“不要過度評價”是一句重話
首先必須說,這項研究是一個獨立完整嚴肅的工作,是具有獨特性(Uniqueness)的工作,否則不可能通過嚴格的同行匿名評審程序。至于如何具體評價這篇論文的學術水平,應該請相關的科學家判斷。近日文匯報頭版的報道《在豬身上找到人類肥胖原因?》中提到,“對于這篇學術論文的價值,不少專家直言"不要過度評價"。”“不要過度評價”這句話,在科學界內部是輕易不動用的,可以理解為一句行內的重話。那篇報道采訪的滬上專家,有些筆者交往多年,印象中都是嚴肅的學者,絕不是情緒化的“場面人物”,他們的判斷沒有理由不去相信。
一些網絡媒體把這篇論文的重點歸納為:“李明洲的研究為研究人類肥胖基因的專家們打開了一扇門”、“從豬身上找到了人類肥胖原因”,錯!這是某些記者又在亂扯、胡發揮了。李本人的說法是:“本來的出發點是針對豬肌肉生長和脂肪沉積這一重要經濟性狀的甲基化機理,但卻在人類肥胖疾病研究領域引起了關注,這很意外。”照他的說法,當時“希望通過研究了解豬肉生長的機理,讓肉質更健康、更營養”。李明洲的導師,也是本文共同責任作者之一的
以豬作為生物模型,早就有了
以豬作為生物模型研究人類疾病,包括研究跟脂肪代謝異常和積累有關的疾病,并非始于今日,更不是啟端于這篇論文的相關工作。二戰以后,豬廣泛應用于醫學科學研究,是重要的實驗動物,為此人們還培育了許多小型豬品系。中國科學家在1980年代也早已用我國南方豐富的小型豬資源培育出了3個小型豬品系。由于豬和人的高等靈長類祖先都是雜食性動物,現代人類智人(Homosapiens)也還是雜食性動物,豬的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皮膚組織、免疫系統等與人類似,其代謝特別是脂肪代謝則與人類甚為相似。若使豬產生動脈硬化,可以充當人類腦溢血、心肌梗塞等的病理模型。在各種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的研究,臟器移植和人工臟器的研究,藥物動力學及代謝的研究等方面,實驗豬也可以發揮極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豬皮上的毛少,厚薄及組織結構與人的皮膚極為相似,上皮修復及再生性、燒傷后內分泌的作用及其代謝與人相似,故被用作人體燒傷后的敷蓋物。更由于豬母體的抗體不能通過胎盤屏障,許多病毒學研究選用豬為實驗對象。
其實,可以用來研究人類脂肪代謝和積累異常的生物模型何止豬一種,這個月我的一位同事、也是同一棟實驗樓的“鄰居”,剛剛在一個和《自然通訊》水平大體相當的專業刊物上發表了一篇關于真菌脂肪代謝基因和人類脂代謝關系的文章,國際同行的評論文章我也看到了,評價很好。像這種IF5-6的論文,他手里早就“捏著一把”了,然而前幾個月他才通過今年的職稱評審,
“高水平”學術成果是否有些濫了?
學術評價最要緊的是實事求是。我們如今在媒體上經常看到大學或研究所召開發布推介會的消息,這種會都是為了宣傳本單位人員的“高水平”成果及其論文在某某著名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但這個“高水平”,因單位和其所在地區的不同而不同,且有差異極大的不同解讀。某些解讀,可能是為了樹立本單位的形象(無處不在的GDP政績觀的一種特殊變種?),可能是為了在下一步的科研資源爭奪戰中搶占先機。在國外也有類似情況,而在我們這里實在太多,有些濫了。
有兩個問題我沒法想明白:第一,如果在美國,他們的媒體每天該拿出多少版面和時間刊登此類“成果報道”?即使有人說美國的學術地位近年來有下行之勢,但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高水平成果和論文還是出自美國的實驗室(或者美國的實驗室參與了);第二,國內這類的發布會,除了向與會記者提供新聞通稿外,常常還“配套”一個信封我不知道其中的“餡”是從哪個會計科目下開支的,是怎么操作出來的?
(作者為上海市政協常委、市政協環境資源委員會副主任)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