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ditorhome.cn/news/13904/
【核心提示】期刊評價是依據特定的方法和規律運作的,其結果具有“相對性”和“有限性”,對其結果更應提倡“有限”使用,而不能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指揮棒”。呼吁期刊回歸到期刊質量評價上來,給期刊評價減負,期刊評價才能順利良好地繼續發展?!?/SPAN>
據媒體報道,復旦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學校在職稱評審制度中實行了代表作制度,消息甫出,叫好聲一片。代表作制度確實使得以論文量及所刊發期刊級別一統天下的科研管理有了突破性的嘗試。事實上,應該倡導期刊評價的“有限”使用,期刊評價是在特定狀況下,依據一定的方法和規律產生的,有其自身的特性,其評價結果并非絕對,而是相對的;目的也并非僅僅是評價科研成果,而是與期刊發展息息相關;期刊評價有其自身特點,尚處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
期刊評價被強壓于肩的兩大異化功能——科研成果評價“指揮棒”、期刊生存發展“指揮棒”,使得期刊和高??蒲腥藛T都疲于應付、苦不堪言。理解期刊評價的“有限性”,加上類似代表作制度的管理方面的嘗試,或許能促使期刊評價回歸其本身的意義及位置所在。
合理認識評價體系自身特征
在期刊評價領域,有多種期刊評價,包括政府部門、學會、數據庫出版商以及專門評價機構等實施或運作的期刊評價,專門評價機構所作的期刊評價目前運用較為廣泛。但這些專門的期刊評價各有自己的特征,而使用者往往不熟悉這些特征或者忽略這些特征。
以南京大學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為例,該校信息管理學院教授葉繼元表示,南大版的特色主要是為自建的引文索引評選出來源期刊,即選擇一些期刊作為引文索引庫數據的統計源,且主要是文科期刊,評價指標主要是引文數據指標和同行專家意見,其實是“來源期刊”,嚴格講,來源期刊與核心期刊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北京大學的《中文核心期刊總目要覽》,學科比較多,直接目的是優化圖書館選刊,同時也有評價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計量學研究室主任姜曉輝介紹,中國社科院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是為研究人員和學者提供一些比較好的科研用刊,入選期刊量比較少。從學理上說,北大和社科院評價出的是比較相近的、傳統的“核心期刊”。
葉繼元和姜曉輝都表示,對來源期刊、核心期刊的追崇,跟它們的原意有點不一樣了,已把來源期刊、核心期刊的篩選標準完全等同于優秀期刊的評價標準。
從這幾個評價體系評審結果看,多數期刊均被選中,說明三者有共性的一面,但由于評價目的不一,指標設置、權重不同,期刊分類各異等原因,入選期刊的數量和種類也有一些不同。
不同的評價體系都可以用來評價,但使用的時候要區別它們的功能、用處,根據需要去選用評價體系,不存在一個通用的模式。姜曉輝表示,選用這些數據,以及選用知網、萬方的數據時,也一定要搞清楚這些數據的語境,而不是找個排行榜,生搬硬套。
期刊評價方法尚待完善
對于外界批評甚多的現行期刊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方法存在不足,評價界人士也表示,期刊評價體系尚待完善。
對于呼聲甚廣的回歸同行評議觀點,姜曉輝表示,同行評議確實有很直接、很重要的作用,是國際公認的評價方法;但它也有局限性,它完全依靠專家的水平和素質,依靠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自改革開放以后,學術期刊發展很快,數量很多,而學術大家和權威相對較少,完全采用同行評議往往受到學術環境、專家數量、專家知識背景和眼界的影響,在實際操作中遇到障礙。因此,求助于定量方法,也是有客觀需求支撐的。我們應該提倡的是科學、合理、適用的評價方法,而同行評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都是可供選擇的好方法。
葉繼元認為,期刊界人士、學者、科研管理部門、評價機構都可以是評價主體,但要以專家學者為主導。有的評價,期刊主編可以參加,有的則應回避。對于評價主體的選擇應依據評價目的而定。對期刊質量的復雜、精細的評價,目前關鍵問題是要建立完善“同行專家庫”,將專家學者組織起來,進行嚴格的制度化控制及學術倫理提升,從制度和道德兩個方面保證同行評議的公信度。此外,由何機構具體組織、陽光操作也至關重要。
姜曉輝表示,現有的主流評價體系存在很多亟待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有些指標和方法還缺乏深入研究,期刊評價機構不能只注意話語權,而不在自身建設上下功夫。
科研管理簡單化放大評價結果不足
以發表論文數量和級別為核心的科研考核管理機制長期盤踞在教育系統,是導致期刊評價結果濫用和異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多家知名高校都規定,發表論文是教師職稱晉升的條件。規定還明確,文科教師的學術論文,至少應有2/3發表在某評價體系認定的刊物上。
姜曉輝表示,各種期刊評價體系有著自己的評價功能和范圍,但科研管理部門簡單地使用指標和方法去評價比較復雜的問題,會導致結論的偏頗。核心期刊有一定的評價功能,是從“優秀期刊產生優秀論文”的正向推導而定的,并非所有論文都會“文以刊貴”。論文的水平高低,還是應該由同行專家來評定,發表的載體只能作為一種參考。
具體到如何調整上,葉繼元舉例稱,如果只是為了了解教師一年工作量的簡單評價,不是為了發放研究獎金或其他資源的研究內容、效用的實質性精細評價,可以采用查找引文數據庫、自報成果數量等方式。如果是為了評價出國內一流“杰出人才”,則要對評價對象的研究成果、能力等進行實質性精細評價,需要采用同行評議(定性評價)為主,引文等計量評價補充、驗證的綜合評價方法。同行評議法、引文等評價法、綜合評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與使用范圍,一定要根據不同的評價目的來選擇、使用,切忌簡單化行事。
在已經實行了代表作制度的中國人民大學,其科研處處長
能否超越期刊發展“指揮棒”
曾有知名學術期刊的主編感慨,一旦被排除在“核心期刊”之外,連生存都成了問題。這絕非空話,由于受到科研管理的影響,發表在被評價認可的期刊上的文章被計為科研成果,沒有進入評價系統的期刊往往連稿源都成為問題。此外,評價結果往往與一些期刊的辦刊資金掛鉤,也因此造成了學術期刊界的部分不端現象。
不止一家期刊評價機構的負責人表示過,存在主編跑排名、學術期刊失范,以及互相指責對手期刊違規等現象。
姜曉輝稱,有這種現象的存在,表明評價指標統計源的可靠性也出現了問題?;虺鲇诟偁幍膲毫?,或出于浮躁的心態,有些期刊對照統計指標的內容,人為拔高甚至干預引用數據的生成,例如,有的修改作者參考文獻,有的相約互引,有的出錢獎勵引用,總之用各種方法提高期刊的被引率,這都是在過分強調期刊評價情況下出現的非常不正常的現象。所謂“指揮棒”,似乎可以說是由評價機構制造的,拿在管理者手中的,期刊不得不聽從的棍棒。而正確的關系應是,期刊評價體系服務于期刊,期刊服務于讀者和作者。
對于爭奪有限資源而產生的問題,葉繼元表示,核心期刊承載了太多非關期刊本身的內容,使得核心期刊的評選“不能承受之重”。目前迫切需要明確來源期刊、核心期刊的評價目的,是回歸到來源期刊、核心期刊原本含義上來評價,還是重新定義來源期刊、核心期刊,以評選出高質量期刊為目的來評價。如果是前者,即不是評選好期刊,則可以引文數據指標為主,輔以同行評議。這是一條自己摘掉“指揮棒”桂冠,回歸來源期刊、核心期刊原本概念的路。如果是后者,即是評選優秀期刊,則可以專家評價為主,輔助以引文數據等文獻計量學指標。對于優秀期刊,既有一定的數量限制,又不能限制太緊。盡管來源期刊、核心期刊與優秀期刊有很強的正相關性,但畢竟不是一回事。后面這條路仍然不易走。
杜鵬表示,該校對所屬期刊的經費支持等比較平均。他認為還是應該按期刊的實際發展現狀給予支持,而不是按它的某個級別,尤其在期刊獲取方便的狀況下,更應該以期刊本身論文的質量來評價期刊影響的大小,對此,期刊資助體系也應該積極改變。
回歸期刊質量評價
“有限的”評價意味著期刊評價并非萬能的,要更加充分、有效地改進和利用期刊評價。
姜曉輝表示,“有限的”評價還應該是具體的評價。要回歸期刊的質量評價,可以在診斷式評價上有所作為。他表示,期刊評價不只是一個期刊排行榜的問題,它還是一個客觀評估和分析期刊狀態的過程??梢赃\用多種評價指標對期刊的發展進行縱向的歷時性分析,同時可以和同類期刊進行橫向比較。還可以利用引文數據對期刊的內容進行學科類別分析,對期刊在各學科領域的強項、弱項、編輯方針、欄目設置等多項指標進行分析,找出編輯業務的改進重點。
葉繼元也指出,期刊評價可以進行期刊質量、創新評價,即以同行專家學者為主導,廣大讀者參與,引文等計量指標為補充、校正,改變以往單純以文獻計量評價方法為唯一或為主的方法。期刊評價要回歸到期刊質量評價上來,此外,需要向科研管理者普及有關評價的知識,各評價機構也應自律,不要有意無意誤導。專家學者應積極介入,共同制定關乎切身利益的各種“評價規范”,以便建立相對公正、合理的學術次序,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