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貴在“守望”學術
http://www.editorhome.cn/editors/14044/ad
守望,是近年的一個熱詞,其中既有憧憬又有悲壯!本與學術雜志的編輯沒有太多的關聯,但對當下的學術環境和學刊狀態來說,又再也恰當不過了。驀然回首,幾十年的編輯生涯,也就是幾十年的守望!
人類很早就開始思考自然和社會,但做學術性的探討肯定要晚些,至于以雜志及學術刊物形式傳播學術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如今冠以“學報”、“學刊”、“研究”之類名稱的學術刊物,作為學術傳播的媒介,尤其是那些國內外處在象牙塔尖的名刊,傳播著原創性的學術成果,對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發揮了及其重要的推動作用。能夠在國內外頂尖級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成果,也因此成為許多學者一生的夢想和追求!
剛入高校學報編輯圈時,以為編輯就是做些文字處理工作,對于編輯家與編輯匠之類問題的認識比較懵懂。回顧20世紀八九十年代,學者們在踏踏實實地搞科研,編輯們也在認認真真地做編輯,學術編輯的內外壓力不是太大,守望中期望自然也就多于守護。后來,編輯刊物的同時,也搞點學術,寫些論文,還做些編輯學和傳播學的思考,慢慢理解了傳播的語境,用現代傳播學的概念來說,也許自己成了傳者或傳播主體的一員,甚至成了學術傳播的“把關人”。
不知不覺地過了一年又一年,尤其近年來,“把關人”、“守門人”的角色越來越顯赫,也越來越難擔當,學術守望的體驗更是五味雜陳。雖然我國是世界上科研成果的產出大國,但科研實力和地位并未因此水漲船高。“錢學森之問”,西
“把關人”理論本是一種大眾傳播的理論,用創始人盧因的話來說:“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里,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作出決定。”這一理論適用于學術傳播,既有積極合理的一面,也可能產生消極的作用。學術是公器,不是私利,更不是一般的公眾輿論和信息,科學的結論往往是“少數人說了算”的。編輯憑著學術良知,依靠學界力量,有能力將“假冒偽劣”成果拒之門外。編輯有義務擔當這種把關人角色,守望學術這一方凈土。
目前,除了某些煞費苦心的學者投機造假,將所謂“重大成果”出口到國外,更多的學者是在國內“發揮聰明才智”,通過多種管道,借助種種權力,兜售“假冒偽劣”成果。這種現狀主要與以下原因有關:一是受制于科研政策導向。如今的評職稱、上崗位、課題申報、結項等,都需要一定數量和所謂級別的論文作為支撐。本來有關部門制定科研考核指標無可厚非,但考核時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缺少真正的科學評價機制。二是學術良知以及獻身學術精神的缺失。把科研作為獲益手段,將“假冒偽劣”成果喬裝改扮,使得編輯們防不勝防。三是規范學術期刊的法律法規不完善。目前存在的諸如版面費、出版費、發表費、贊助費、勞務費、聯合辦刊費等亂收費現象,均是缺乏有效規制的結果。四是辦刊管理體制有待改進。目前學術刊物一般有一個主辦單位,另有一個主管單位,在這一體制下,編輯部及編輯的行政和社會關系網絡復雜化,學術之外的因素往往容易滲入。
胡適、魯迅、葉圣陶等一大批閃光的名字,都有集編輯與學者于一身的輝煌經歷,他們守望學術的高尚操守,應當成為今日學術編輯的一面鏡子。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肖建新
原文鏈接:http://www.csstoday.net/Item/573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