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55%,城市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城市患上了“城市病”,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房價虛高、管理粗放、應急遲緩等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些“城市病”給市民工作和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降低了人們的幸福感。“十三五”期間,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新的發展理念,決心根治“城市病”。20至21日,時隔37年,中央再次召開城市工作會議。會議指出,“要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
【評析】
1.為環境污染開良方
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環境與健康息息相關,也與發展密切相關。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出相對清潔城市的15%至20%。據統計,在歐洲,PM2.5每年導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歐盟國家人均期望壽命減少8.6個月。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日前發布的《城市藍皮書》中指出,包括北京、天津等在內的近九成中國城市,目前正處于“亞健康”狀態。
治理污染刻不容緩。2015年全國兩會,習近平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2014年初,習近平視察北京時,專門提到了霧霾治理,他指出:“要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污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舉措,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習近平指出:“要堅持標本兼治和專項治理并重、常態治理和應急減排協調、本地治污和區域協調相互促進,多策并舉,多地聯動,全社會共同行動。”
2.為交通擁堵開良方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著重強調了交通問題,他要求:“著力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把交通一體化作為先行領域,加快構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習近平在視察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中心時指出:“如何解決好海量人口的出行問題是個大難題。要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放在城市發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
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有效措施。習近平指出:“發展公共交通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方向。”許多城市的交通擁堵,緣于公共交通不足,迫使通勤者以小汽車來彌補。將來如果能夠形成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和小容量的個人交通互補,各自在自己的領域來發揮作用的交通格局,擁堵問題將會得到解決,屆時各地實施的搖號政策也將終結。
3.為管理粗放開良方
美麗城市需要政府、企業和市民多方的共同參與建設與管理。習近平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強調:“政府要創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別是要注意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同時“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4.為應急滯后開良方
近年來,城市的內澇災害、踩踏事故、群體性事件等時有發生,相關部門應急遲緩,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教訓十分慘痛。
人是城市的主體,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習近平指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12月21日結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關、質量關,并把安全工作落實到城市工作和城市發展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習近平多次強調城市安全和應急體系建設問題。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要加強城市安全監管,建立專業化、職業化的救災救援隊伍。”12月14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再次強調:“嚴格安全監管,健全城市應急體系。”
城市之病其實是城市的治理體系不科學造成的,所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現在習近平主席和黨中央已經為“城市病”開出良方,只要我們認真貫徹執行并制定好切合實際的措施,就可以逐步消除“城市病”。